1)第190章 准备找鼹鼠_重生火红年代,我在山里当咸鱼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韩晓康猜想,“也就是所有做生意之人,个个都供奉着的那位陶朱公?”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把明语变为暗语,所以叫着叫着,不知道为啥就变成了公猪?”

  “咦”

  刘合作瞪大眼睛,“还别说金小康兄弟,你这么一解释,我咋感觉真的还有点道理呢?”

  还没等韩晓康说话,正在此时,黑暗中忽地响起一声满是讶异的惊叹:“咦今儿咋还冒出来一张,品相这么好的熊皮?”

  “咦?”

  开口之人,显然不是一位心机深沉之辈。

  通常来说,从旧时期活过来的人,他们对于交易买卖、对于铜钱上来说都非常的敏感。

  车船脚店衙,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切口(暗语)。

  就像卖牛卖猪的那些经纪,他们根本就不会当着卖家的面,直截了当的开口夸赞对方卖的牲畜,到底有多好多好?

  不但不会夸赞,反而还会处处贬低,以图达到压价的目的。

  所以在巴蜀地区,生意场上才会有这么一句话,“踏削(贬低、挑毛病)之人,才是真买家”。

  等到买卖双方,进入到讨价还价的环节的时候,这些家伙还会把袖口抹下来。

  双方在袖笼里面,用指头不停的掐价,同时在他们的嘴里,绝不会出现什么“得30块大洋才卖.不行,我只给你25”这种话。

  整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全程都是用藏在袖子里面的、那五根手指头来完成。

  直到他们交易结束,站在一边的人,哪怕眼睁睁的看着,最终都搞不清楚他们的具体交易价格。

  生意不大大,保密性倒是做的很强。

  因此,今天第一个走过来看熊皮的人,他一看到这张皮草的品相,立马就开口夸赞?

  搞得刘合作心里一咯噔:完蛋了,开局就不顺利!

  一大清早的,就来了一个看热闹、光耍嘴皮子不掏钱的家伙?

  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刘合作心里面如同吃了只苍蝇,正在他难受之际,只见从黑暗中闪出来的那道人影,径直走到摊在地上的熊皮面前,随后蹲了下来,“好皮!”

  “没有多余的窟窿,剥皮的时候手法老练,熊皮剥离的很完整,硝制的也很好。”

  蹲在熊皮前仔细观看的、那位头发上已经有斑斑白发、但从面相上来看,顶大也就是40多岁的男子,分手把熊皮从地上提起来。

  似乎是在掂量熊皮的重量,以及评估它的厚度。

  毕竟一张好皮草,从剥皮到硝制,到后期的打蜡保存哪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往往同样是一张熊皮,如果处理的好的话,它的分量就会更轻一些。分量轻,这就说明人家在刮去熊皮里面的、那些残存筋膜的时候。

  处理的非常到位。

  那人手提着熊皮抖了两下,似乎并没有从皮草上,看到有断裂的毛发掉落。

  于是那个人就更加满意了,

  请收藏:https://m.aw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