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373章 实验_亮剑之军工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架的产量就不错了。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航空发动机这玩意可不是想学就能学得会的,它对材料和技术的要求比汽车发动机要高太多了。

  由苏欣负责的防空导弹也渐渐成型:计算机、基站与雷达都已改造完成并成功的做过两次定位运算。

  让王学新感到意外的是,使用了四氢吠喃加铝粉固体燃料的防空导弹的速度远超王学新的估计:它的时速不是800公里,而是2100公里。

  (注:使用这种燃料的红旗61最大时速达3马赫,也就是时速3672公里)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它拦截目标的成功率……防空导弹对目标的相对速度越大就意味着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追上它,而敌人飞行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就没时间反应并改变飞行状态。

  这其中要确定“定位成功”还是一件麻烦事,当时苏欣准备了几十个炮兵观察员用人工观测法实时记录时间和飞弹数据,之后多组数据一对照……的确有出入,但估计大多都是炮兵观察员人工计算精度不高造成的。

  所以,直到现在也无法确定定位系统是否准确也不知道它的精度有多少,因为在这时代没有任何设备能够证明它准确或不准确。

  苏欣只能给出一个模糊的答案:“应该准确,与炮兵观察员计算出的数据出入不大!”

  王学新没有多想,当即下令进入下一阶段也就是拦截实验……想要知道定位是否准确似乎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看能不能准确击毁靶弹,战争就是这么现实,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实弹测试王学新依旧没去。

  按常理说,这可是华夏防空导弹的首发试验,这么具有纪念意义的大事王学新应该参加。

  然而这是战争年代。

  战争年代一切考虑的都是作用、价值、利益而不是拍个照打个卡纪念。

  王学新亲自参加这个测试有什么作用有什么价值或者对八路军有什么价值吗?

  完全没有,就是去看一看而已。

  后来王学新才知道,他虽然没去但参谋长去了……王学新这个项目的研发总部很感兴趣并持续保持跟进。

  首长是这么说的:“用飞弹搞防空?这个想法很好嘛!如果能成功,那就是咱们的独门武器喔!防空炮全可以省喽,就是不知道小东北这家伙有没有这能耐!”

  实验的结果让王学新很满意,三发两中。有一发没能击落靶弹很可能是因为突然出现强风导致距离突然增大近炸引信太早爆炸的原因。

  这是近炸引信的缺陷。

  实际意义上的导弹应该使用复合引信,也就是用计算机与雷达结合计算目标的距离决定是否要引爆而不是像近炸引信一样单纯的计算距离是否增大。

  但此时的八路军还没有能力研发这种计算机同时也无法将电子管计算机装进导弹,于是只能用近炸引信凑合着用。

  身上利源指挥部的王学新在收到实验成功时脑海里想的其实不是防空飞弹,在有系统加持的情况下,这玩意的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当时王学新考虑的是……现在这情况,收复太原的时机是不是已经成熟了?

  请收藏:https://m.aw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