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99章 漕运弊端_穿越到明朝当举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旁的沈廷扬笑了笑,他自然听出了林敬话语中的未尽之意,不过他对于史可法的了解不多,当下也没有插话,而是说起了运河的事情。

  “殿下,臣以为贯通南北的关键在于漕运,若是能够掌握漕运,则北方命脉自然操之我手,每年从江南运往京城的几百万石粮食和几百万两银两,自然就能掌握在殿下的手中。”

  沈廷扬沉吟了一番,继续道:“眼下殿下前往江南督粮一事,自然也有理由去插手到漕运里。@精华\/书阁·无错首发~~”

  “漕运,眼下时机还没有到.....”

  林敬微微摇了摇头,他心里何尝不想将漕运掌握在手中,可是这件事牵连着实太广了,并不适合现在的他来做。

  对于大明王朝而言,主要的威胁一直都来自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因此出于军事防卫的目的,朱棣便选择将京都迁往了京城,以“天子御国门”的方式,来应对北方的威胁。

  可问题是,自宋元明以来,经济从北方转向南方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而北方的经济长期不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无力供养都城的广大人口,中央王朝需要依赖来自于江南地区的物产,这使得运输粮食问题成为中央王朝考虑的重要事务。

  而宋元以来南北运输问题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通过传统的漕运来运输,另一种就是利用海运来运输了,只是海运多风涛之险,明初时由于辽东军饷短缺,朝廷令从江浙往辽东运粮,结果有近一半的运粮商船沉浮在大海之中,使得明廷中不少大臣反对用海运,坚持使用漕运。

  不过,在大明王朝的初期时,漕运的数量相对较小,而等到大明中晚期以后,随着王室人口、官僚集团、军队数量、首都居民的成倍增长,使得每年漕运的

  运输量屡创新高,而漕运也成为朝廷首都赖以供给所在。

  用一句话来说,漕运已经成为了维系大明生存下去的关键,谁敢随意伸手,那等于立刻置身于所有人的视线之下,因此林敬绝不会在这种时候去做这种敏感的事情。

  “尽管我们眼下不能干预漕运事,但是针对漕运弊端的改革,却需要及早开始做好准备,等到将来时机一旦成熟,就需要雷厉风行进行改革。”

  林敬将手中的凉茶一饮而尽,随手递给了站在一旁的李继周,继续道:“季明,既然你说了运河事,那我倒要考考你,眼下若是改革漕运,弊在何处?”

  沈廷扬微微一笑,他很显然做过了很深的准备,轻声道:“回禀殿下,漕运运行上百年,早已经是泥牛入海之势,弊端之多实在难以尽数。”

  说到这里的时候,其余的大臣们也纷纷围了过来,静静等着沈廷扬的介绍。

  实际上,对于漕运的问题,大明上上下下的官员谁都能说上两句,主要还是

  请收藏:https://m.aw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